编者按:冰雪,对于黑龙江来说是一笔得天独厚的财富。龙江人恋冰爱雪,从文化的角度审视冰雪资源,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冰雪文化。文化一旦与冰雪有机结合,就为冰雪赋予了灵性、活力与魅力。冰雪一旦与人们的生活融合,总能被琢磨出一番诗情画意,被赋予一种超越生活本身的美妙韵味。
哈尔滨工程大学《动物博物馆》斩获第六届国际大学生雪雕大赛一等奖。
人民网哈尔滨1月8日电(杨海全、通讯员唐晓伟)1月7日,在哈尔滨工程大学落幕的第六届国际大学生雪雕大赛以1953立方米的用雪量,又一次刷新了这项活动保持的最大规模雪雕群雕的世界纪录。哈尔滨工程大学代表队以作品《动物博物馆》与来自11个国家和地区的61支队伍同台竞技,斩获一等奖。
哈尔滨工程大学的雪雕迷
哈尔滨冬天的清晨,格外冷冽。1月5日,是国际大学生雪雕大赛的第二天,朝阳将大学校园里一个个近30立方米的雪块镀上了一层金边。零下25度的低温,并没有影响到哈工程工业设计专业大二学生汤海闻和他的队友们挥动雪铲,从使用大号平铲去除大块雪体,到中号雪铲平整刻面,到用专用的拉板工具打磨表面,再到用角刀刻出关键的线,他们专注于眼前的作品,丝毫不为寒冷所“冻”。
雪雕是一项“冻人”的艺术,因为温度至少要在-16℃才能保证雪块质量,这也是一项“动人”的艺术,因而数以千计的海内外雪雕爱好者被用雪铲溅起的一朵朵雪花、刻刀碰撞出的一粒粒冰尘吸引而来,并在其中获得了极大享受。
刚上大二就能获得参加这样大规模国际比赛的机会,汤海闻觉得非常珍惜。他和队友都是不折不扣的“雪雕迷”,早在大一时,他们就都参加了学校的“雪雕工作室”,因为“相对于其它艺术形式而言,雪雕非常不同:作画是做‘加法’——在纸上层层润色。而雪雕则是门‘减法’艺术——一个大雪块,通过一层层的雕琢成型,最终变成一件有内涵的艺术品。”
在哈工程,像汤海闻这样的雪雕迷还有很多,他们利用本土气候优势,将天然材料打造成令人惊叹不已的艺术品。早在21世纪初,学校就成立了雪雕创作团队,设有独立的雪雕工作室,主要成员是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指导教师“老杜”本名叫杜兆峰,是哈尔滨工程大学机电学院工业设计专业一名普通的老师。“老杜”其实并不老,是个70后,因为常带着学生在刺骨的寒风中做雪雕,皮肤暗红,让人有种饱经沧桑的感觉,被学生亲切地称作“老杜”。
刚开始,雪雕工作室算上“老杜”,一共只有四个人。为了不让学生在室内“猫冬”,获得更多艺术实践的机会,他想到以赛代练,在学校的支持下,他时常带领学生参加各种真刀真枪的艺术类比赛。从哈尔滨市级、黑龙江省级的雪雕比赛,到全国规模,再到国际舞台,“哈工程雪雕工作室”在业内的名气越来越大。工作室采用“阶梯式培养”模式,一般新成员进入以后,前两年以练习为主,等他们读到大三、大四再参加比赛,在这一过程中成员自由选择自己的搭档,专业默契度因而也成为工作室最大的优势之一。
这个由大学生组成的工作室的目标是“最好”,“这不是极端,而是专业责任感,我们是在雪雕中培养自身追求优秀的品质。”老杜说。
在“精心构筑冰雪文化,塑造特色校园景观”的校园文化发展理念下,2009年,哈工程承办了首届国际大学生雪雕大赛,20支队伍,三成专业水准;2011年第三届,43支队伍,五成专业水准;2013年第五届,60支队伍,七成专业水准;2014年,61支队伍,八成专业水准。
2010年12月,世界纪录协会向哈尔滨工程大学发函,正式确认哈尔滨工程大学《雪雕大世界》申报世界纪录协会世界纪录成功,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大学生雪雕群雕,并在其后的历年中不断刷新纪录。六年来,热爱冰雪、精于雕刻的世界各地的大学生们,跨越重洋汇聚冰城,又将这种人们在恶劣的环境中迎风斗雪的激情、勇气、乐观和豁达,形成的颇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冰雪文化”带到了世界各地。
每个人都是生活的艺术家
在哈工程,有一门选修课叫“雪雕艺术概论”,这门0.5个学分的课程在2009年就已开设,并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这在黑龙江省内高校还是第一家。
每学期定额140人的课堂在选课时却能引来几百人“抢”课,有些来蹭课的同学,即使没学分拿,也做得兴高采烈。课程时值秋季,老师会用纸粘土教学生们做些小挂件、手机链,虽不是和雪块“真枪实战”,学生们也学得认真、欢快。有的甚至在自习室学习累了,就拿出一块纸粘土,自娱自乐。
每年冬季,哈尔滨工程大学都会举行一场声势浩大的校园雪雕大赛,供喜欢这门艺术的学生施展技艺,这其中,很多都是“雪雕艺术概论”课的粉丝。每年都有数千人带着数百件作品报名参加校级比赛,以不久前刚结束的第七届学校雪雕大赛为例,在数百报名参赛作品中,有110个可以付诸雪块,对不少学生来说,出现了“一块难求”的局面。尽管大家的手法并不专业,但是大伙都想试试身手,因为大伙知道:能在冰雪文化的核心区体验冰雪文化,在其他地方是没有的。校园内文庙街两边的马路上,一个个雪块就像整齐列队的士兵,在等待雕刻者的巧妙构思和精心雕刻。从课程到比赛,雪雕成了哈工程校园的美育课,每个学子都是生活的艺术家。
“我们希望学生能够通过感受、参与雪雕艺术获得自信、喜悦和责任感,在雪雕中,学会自律、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乐群、学会审美、学会创造、学会健身、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冰雪文化是校园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像哈工程以严格著称的军训一样,学校将雪雕大赛,也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一环,育人格局的重要板块,使每一位学子都成为追求美、创造美的‘可靠顶用’之才。”哈工程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魏潾说。
在这个以工科见长的大学校园里,冰雪文化,在比赛中一点一滴地被传承,无论是南方的丁香姑娘,还是北方的豪爽小伙儿,在这样的校园文化浸润后,都会被赋予一种晶莹剔透、坚韧不拔的冰雪气质,散发出青年人特有的,可爱、可亲、可敬的精神力量。它激起学子们带着心中纯净的热情,追求美,挑战自我,培养学生勇敢追求幸福和获得幸福的能力。
与其在别处仰望,不如在这里并肩
“与其在别处仰望,不如在这里并肩。”这是哈尔滨工程大学在第六届国际大学生雪雕大赛上发表的官方微博。雪雕大赛以雪为媒、以赛促游,使“在这里并肩”的人们站到了展示世界文化的舞台上。
来自乐高积木的故乡——丹麦的丹麦技术大学的作品是《乐高人》。这是他们首次参加国际大学生雪雕大赛。参赛队员马勒斯表示,“我们这是第一次创作雪雕作品,这非常具有挑战性,同时也充满了乐趣。”源自丹麦的乐高积木,曾经伴随无数孩子的成长,在孩子和家长的心目中,乐高代表的是快乐,是无限的想象,是创意的未来。同样乐高积木已经成为丹麦的一张名片。
泰国队的作品充满了信仰和神秘的力量。泰国代表队之一拉查蒙坤坦亚布里技术大学的作品是《三头龙》。在泰国文化中,三头龙是代表现今国王的动物。领队教师贤淑文说:“在泰国,代表国王的动物是不能被随便雕刻或画的,我们参加雪雕大赛之前,请示了国王,他认为这是传播泰国文化的很好的活动,并祝福我们。我们是带着敬仰的心情参加雪雕大赛的,这次获奖,我们会将奖杯献给我们的国王,因为荣誉属于我们的国家。”
贤淑文从2009年至今,已经参加了六届比赛。“2009年我们第一次来哈尔滨,那次我们拿了一等奖。回国后,引起了不小的轰动,队员受到了泰国民众英雄般的欢迎。大家觉得我们的学生很了不起。国内媒体都竞相报道我们。”
对她而言,更直观的感受是,泰国人对哈尔滨知道、了解、感兴趣的越来越多了。第一届大赛泰国有35人来哈尔滨。从那以后的历届比赛,参赛人数越来越多,团队规模也越来越大。直到今年,泰国国内四所高等学府120余人组团参赛。组队规模越来越大的背后,是大学生国际雪雕大赛为哈尔滨带来的名片效应。
“在地处热带的泰国见不到雪,泰国民众对雪雕更是知之甚少,但也是从那时开始,泰国人认识了哈尔滨,同时对这座冰城产生了浓厚兴趣。直到现在,60%的泰国人都知道哈尔滨这个城市,来哈尔滨旅游感受浪漫冰雪风情的泰国人也越来越多,”贤淑文说,“正是哈工程大学通过举办国际雪雕大赛给哈尔滨书写的这张诱人的冰雪名片,才让更多的泰国人了解了哈尔滨,喜欢上了哈尔滨。”
作为2014中国·哈尔滨国际冰雪节百项活动中的重要活动之一,国际大学生雪雕大赛体现的冰雪文化给哈尔滨的冬天注入了活力,增添了魅力,也为哈工程扩大了国际影响力,并将其打造成了自己的品牌和名片。
雕刻者给人们带来了一个白雪雕琢的世界,他们以艺术的思维诠释青春与激情,用冰雪的凝练演绎动感和活力,以融和了青春汗水、团队力量、友爱合作的热量融汇于学生之间、高校之间、国家之间……当漫步于如此有文化品位的校园,与各处慕名而来的人们共赏雪雕作品时,会感觉到雪雕让校园变得灵动,而又安宁。一件件晶莹剔透、造型精美、沟通心灵的雪雕让人放飞思绪,浮想联翩。
选手们把雪雕留在了哈工程的怀抱,而哈工程把美丽留在了所有人的心中……